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王康隆评论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王康隆。王康隆实验室供图
张老师前3页的稿子,内容是一般科学知识范畴,我并没有意见。但是在“物以稀为贵: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特殊性”后,我要澄清以下事实。
首先,对于我们这次发表在《科学》杂志的工作,是一个“实验性”工作(非理论性),张教授并没有参与到我们的实验当中去。实际上,我们文章从2016年6月初投稿到《科学》杂志开始,他并不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后来大概是到2017年4月底,他才要求成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的。这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他的这篇稿子的后半部分并没有反映整个我们文章工作的真实性,他并没有参与到计划、指导、带领整个实验工作。
我们UCLA团队计划并设计了全部实验流程,包括材料生长、器件制备以及所有的测试表征。首先,我们必须制备出“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的高质量样品,反复地表现出e2/h的电导量子化现象。这一种样品是花了我们UCLA团队持续13年的材料制备和物性研究积累,方研发而成的。
实际上,早在2003年,我在UCLA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叫FENA (Functional Engineered Nano Architectonics Focus Center),在2005年后,资助了张教授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研究。我当时的这一研究计划和资金分配直接导致了2008年末拓扑绝缘体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宾州大学的Charles Kane教授在2004年首次在石墨烯上提出了这一概念。
其实,在张教授的这一套理论提出之前,早在2008年,Charles Kane教授和Liang Fu (现于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后来提出利用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耦合来研究马约拉纳费米子[注]。他们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很多相关的理论工作陆续提出并在这一基础上改良。实验上,马约拉纳费米子也已经在早年研究了,包括Delft大学的Kowenhaven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Yazdani教授,和上海交大的贾金锋教授等等。同时很多相关的工作还在涌现。张老师在2015年期间理论上提出了另一种结构,但也是基于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耦合来研究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是对Charles Kane教授的理论的一个改良。我们团队也研究了张老师这一理论文章。
就像其他科研工作一样,我们UCLA团队也需要得到其他团队的帮助和合作,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刘凯教授帮我们沉积了超导体薄膜。在测量上,我们首先是去了美国佛罗里达高磁场实验室对马约拉纳费米子样品进行测试的。稍后,为了方便和加快实验进展,我们发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夏晶教授也有一台同样功能的仪器,于是我们得到夏教授的同意之后,我的学生何庆林和潘磊才前往夏教授实验室进行实验测试的,并得到了他的学生的帮助。
所以我们这一工作,其实和所有的科研一样,我们首先必须研读并参考国际上广泛的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从1937年的Majorana的理论工作,到Kowenhaven教授、Charles Kane教授和Liang Fu教授、Yazdani教授、张首晟教授等等,我们都必须从中学习并理解,进而应用到我们实验当中去。我们UCLA团队花费了很多年来研究和提高拓扑绝缘体的样品质量,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们这一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工作。一般而言,理论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帮助实验物理学家,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能促进理论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就像一曲交响乐一样。
注:Charles Kane教授和Liang Fu论文可参阅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00.096407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