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用资讯 门户 学无止境 育儿宝典 查看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上)

2023-7-4 14: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1|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网络

摘要: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B.“《春秋》”是由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三年。
B.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C.“婚姻”释义复杂,有时候把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把新娘的父亲称为“婚”。
D.“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古人常常借“布衣”来指普通的平民。
6.下列对又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如唐宋进士就分甲乙科。“拟登进士甲科”即洪拟被进士甲科录取。
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始置于晋朝,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外,还为政府作政治咨询及祭典顾问。
C.丁税:又叫身丁税,指封建时代政府按人头征税的赋税制度,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交税。
D.移跸:跸的本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跸即“移驾”。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表扬他忠诚耿直。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十二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有的谥号既扬善又不讳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B.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表示征召并授予官职。与“除”“拜”都含有任职的意思。
B.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这地方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
B.光禄大夫,指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
C.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釆地。
D.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高官案件,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唐代的刑部、明代的锦衣卫。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均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长子,是古代对非正妻所生且年龄最大之子的称呼,但地位远低于嫡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
C.万历三十五年,中的“万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以后,新君即位就会改年号,称为“改元”。
D.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户籍财经、典礼、科举、学校、外事活动等,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长、外交部长。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广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之为进士。殿试时第一名称为解元。
B.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
C.行在,也称行在所。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建康,六宫留临安,则建康为行了在,临安为行宫。”
D.正书,亦称“楷书”“正楷”“真中”,字体名。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京城附近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D.“祟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B.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土为三甲,一甲三个人全部称为状元。
C.讳,文中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呼,“犯……讳”意思是违犯了这个规定。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父,指祖父亲兄弟的儿子,长于父者为从伯,幼于父者为从叔;又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B.阙,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
C.闾里,“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群聚居处;“里”指居住的地方,如“故里”;“闾里”指乡里。
D.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写王瞻出京担任鄱阳内史,任期届满以后,被朝廷授任为太子中舍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因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文中可理解为“武帝”。
B.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等同“江州司马”中的“司马”。
C.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需专门册封。
D.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或文书等,常见的有诏令、诏书、诏谕等。
B.“祠”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文中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
C.“内官”是多义词,古代既可指君王左右的亲近臣僚,也可指宫中的女官属、宦官太监等,文中指宦官。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亦称作抚台。        
2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谥号。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庙号。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太子。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年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三从四德。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2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2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五常。仁,义,礼,智,信。
  D.七庙。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
2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里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2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B.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C.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D.节度使。唐代时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后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3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部。隋代始设,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中为正副长官。
  B.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另有仕宦,起用,拜官也意为入任官职。
  C.司马,各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隋唐时是州郡刺史的长官。
  D.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3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B.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刑狱,刑罚政会,审核刑名及刑部官员任免。
  C.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谪,指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D.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3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股文。明清科考的一种文体。
  B.征辟。辟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庠序。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D.国子监,太学。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3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3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明清出现的独立教育机构,为私人或官府所设。
  B.司业。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
  C.察举。有推举之意,由地方长官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D.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3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国子监学生,由学证考取或地方保送,皇帝特许,后成为虚名。
  B.考中进士者即授官。
  C.院试合格后可取得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D.教授。原指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
四.风俗礼仪
3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B.斋戒。古代重大事件前要实现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
  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D.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3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等。
  B.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C.再拜。先后拜三次。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即可成婚。
3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古代文人相交轻财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
  B.古代建筑为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礼节活动室北向为尊。
  C.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D.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屈辱之意。
3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B.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插梅花和茱萸等习俗。
  C.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有小聘,大聘,朝三种形式。
  D.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4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江左,即江东,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四海,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4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县。
  B.江河。在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C.西域。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D.三辅。指管理京畿地区三位官员,后指其管辖地区。
4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遭内艰。父亲或母亲去世,古人要守丧三年不得做官。
  B.金兰之交。指文人间深厚的情谊。
  C.三尺。古代私塾老师的讲课之地。
  D.古人幼时命名,同时父母为其取字,如屈原字平。
4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世寇莱公豪修冠一时”,其中,寇准爵号莱公,莱公是自称。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用于他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C.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称为总角。
D.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尊长者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死后被追加谥号,如陶渊明为陶靖节。
  C.男子四十知天命,五十称为“不惑”。
  D.直称姓名可能为自称及介绍自己,或者称呼厌恶,轻视之人。
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既望”使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B.天干。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C.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D.云气。古代封建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
4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流火。指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B.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变化。
  C.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D.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天罡星,三十六个地煞星。
4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在古代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B.炊具。百姓多用陶制炊具,青铜炊具为贵族使用。
  C.脍炙。人们共同喜好的,后把诗人文章为人称颂叫“脍炙人口”。
  D.五牲。牛羊猪马鸡。
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四足。
  B.五味。指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
  C.床。最初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都在床上进行。
  D.觥。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49、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50、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解析

1.C一甲三名,二、三甲若干。
2.A“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错。
3.D“匈奴”居于北蛮。
4.D赠:“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太绝对,有时也在。
5.A“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三年”错,一般二十七个月,另外特殊情况不能守丧叫“夺情”。
6.C丁的概念是成年男子,并不是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交税,一般只收成年男子的税。
7.C干似盾,戈似矛。
8.A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称“秋闱”第一名称“会元”。
9.C觐谒,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10.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正常退休。
11.A讳:不是史家写法,而是一种语言现象。
12.D“夺”“黜”是被罢去官职。
13.D唐代的刑部是政府部门之一,相当于现代国家的司法部。
14.D掌管户籍财经是户部尚书的职能。
15. D古代一般称平民之死为“死”。
16.C三木一般借指较重的罪行。
17.A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18.D汉武帝是谥号。
19.B.进土一甲三个人为状元、榜眼、探花。
20.特别说明:光看选项都对。但根据原文“服缺”语境应选B.阙:终了,指守丧期满除服。
21.B主簿历朝历代所指不同,不能绝对的说等同“江州司马”中的“司马”。
22.A“从兄”年龄与己相当不对。
23.A“诏”专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下级的命令或文书等。
24.B.大臣的谥号基本由朝廷赐封。
25.B
26.A.
27.D.七庙是“V”型,太祖庙居中,左三昭(二,四,六),右三穆(三,五,七)
28.C.里正是乡官。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9.A.下车是官员初上任,参见《张衡传》。
30.A.侍中为正长官,侍郎是副长官。
31.B.吏部管理官员任免。
32.B.征是帝召官,辟是官召官。
33. C.祭酒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博士是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
34.D
35.B.一般一甲即授官,二甲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
36.A.寒食是清明之前的一二日。
37.C.再拜。先后拜二次。
38.B.南向为尊。
39.B.梅花是冬天的。
40.C.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1.A.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42.B
43.B.号一般用于自称。
44.C《论语·为政》。
45.B.地支十二: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6.D.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47.D.五牲。牛羊猪狗鸡。
48.A.鼎三足。
49.D
50.D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