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用资讯 门户 科技前沿 查看内容

硅通孔三维互连与集成技术

2024-7-28 20: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7|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更高密度、更小型化、更高集成化以及更高性能的封装需求给 半导体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物理限制,芯片的功能密度已达到二维封装技术的极限,不能 再通过减小线宽来满足高性能、低 ...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更高密度、更小型化、更高集成化以及更高性能的封装需求给 半导体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物理限制,芯片的功能密度已达到二维封装技术的极限,不能 再通过减小线宽来满足高性能、低功耗和高信号传输速度的要求;同时,开发先进节点技术的时间 和成本很难控制,该技术的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摩尔定律已经变得不可持续。为了延续和超越 摩尔定律,芯片立体堆叠式的三维硅通孔 TSV) 技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综述了 TSV 结构及 其制造工艺,并对业内典型的 TSV 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0
引言

芯片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人工智能、高性 能计算和 5G/6G 通信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数字经济中的“硬科技”,芯片发展正得到前所未 有的重视。而人们对高速、高密度、小尺寸和多功能电 子器件的需求推动了 3D 集成封装技术的发展。

3D封装是将不同功能的芯片异质集成到一个封 装体中,信号从芯片的正面传递到背面,实现了堆叠 的多层芯片之间(如图像传感器、MEMSRF、存储器) 的信号传输,为高性能计算、AI 等提供更小的封装尺 寸、更高的互连密度和更好的性能,3D 集成技术的 应用与前景如图 所示。3D 集成技术中芯片之间的互 连方式主要有引线键合、球栅阵列和 TSV,而使用 TSV 转接板进行 3D 集成已经在多款高端产品中得到 应用。典型产品包括三星量产的基于 TSV 和微凸点互 连的 64 GB DRAM 和英特尔采用 Foveros 3D 封装技 术的 Lakefield 处理器。华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硅基 埋入扇出三维封装(eSinC)技术,通过重布线(RDL)和 Via-Last TSV 技术将不同工艺节点或不同功能的芯片 集成到 个封装体中,可以实现三维异质异构集成封 装。三星推出的 3D 封装技术 X-Cube 采用 TSV 技术 进行不同芯片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将 SRAM 存储芯 片堆叠到主芯片上方,减少芯片面积,提高集成度,采 用该技术封装完成的芯片拥有更强大的性能以及更 高的能效比。台积电提出的 3D 系统级集成单芯片 (SoIC)技术的凸点间距最小可达 μm,是 3D 封装的 最前沿技术。显而易见,未来使用的电子产品中,采用 TSV 硅转接板进行 3D 集成的芯片封装比例会越来越高。目前用于三维互连与集成技术的 TSV 直径约为 5~10 μm,深宽比约为 101。与其他技术的发展方向相 似,TSV 的直径、间距、深度以及微凸点的尺寸和节距 等关键尺寸亟需缩小。目前更小尺寸和更细节距的 TSV 技术(如直径为 1~3 μm)已在研发中,未来有望 实现亚微米直径的 TSV。量产的重布线技术中的最小 线宽和间距约为 μm/2 μm,未来也会逐渐缩小到亚 微米水平。缩小关键尺寸可以在提高集成密度的同时改善产品性能。 

本文介绍并比较了 Via-FirstVia-MiddleVia-Last 3 种不同的 TSV 集成方案,针对 TSV 技术中的各个核 心步骤做了详细的讲述,综述了硅通孔三维互连与集 成技术在 3D 晶圆片级芯片规模封装(WLCSP)、3D 扇 出封装(FO)、2.5D CoWoS 和 3D IC 先进封装领域成 功应用的范例,阐述当前技术现状并探讨存在的技术 难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1
TSV结构、性能和集成流程

1.1 TSV 定义和基本结构 

TSV 是 种连接硅晶圆上、下两面并与硅基板和 其他通孔绝缘的电信号互连结构。硅通孔的起源要追 溯到 1958 年 William Shockley 申请的一项名为“半导 体晶圆及其等效化方法”的专利,其目的是通过硅通 孔将上、下 片晶圆连接起来,如图 2a)所示。根据 TSV 的定义,可以知道 TSV 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穿 透硅基板的导电填充物及与侧壁的绝缘层,如图 b)所示。为了实现硅基板上下面的电气互连,同时还 需要正面和背面的互连层,以实现信号的互连和再 分布。

1.2 TSV 工艺流程概述 

TSV 工艺流程包括多种方法,对于三维集成电路 而言,TSV 工艺分为 Via-FirstVia-MiddleVia-Last,其 中 Via-Last 又 分 为 晶 圆 正 面 的 后 孔 (Front Side Via-Last)及从晶圆背面的后孔(Back Side Via-Last)技 术。Via-First 型一般是指先在硅晶圆上加工 TSV,然后 再加工其他包括电路的器件,目前主要指 TSV 转接板 的制造,在 TSV 制造之后不再加工有源器件,直接加 工互连层;Via-Middle 型一般是指 TSV 在器件加工与 后道互连加工之间形成,是目前 IC 工厂主要采用的方 案,很多机构将 TSV 转接板的加工也归为 Via-Middle 型;Via-Last 是指 TSV 在所有 IC 工厂工艺完成之后 进行,可以由晶圆级封装工厂独立完成,是目前 TSV 产业化最为成熟的方案之一。图 描述了不同 TSV 工 艺流程的步骤。 

1.3 Via-First 工艺

Via-First 工艺是指在器件结构制造之前先进行通 孔结构制造的 种通孔工艺方法。晶圆上先形成通孔 结构,并在孔内沉积高温电介质(热氧沉积或化学气 相沉积),然后填充掺杂的多晶硅,最后通过化学机械 抛光(CMP)去除多余的多晶硅。这种方法允许使用高 温工艺来制造绝缘化的通孔(即高温 SiO2 钝化层)并 填充通孔(即掺杂的多晶硅)。由于多晶硅通孔的高 电阻率,Via-First 工艺并未被广泛用于有源器件晶圆。使用 Via-First 工艺的图像传感器和微机电系统产品 数量有限,对于这些应用,通孔尺寸较大(大于 100 μm), 因此掺杂多晶硅通孔的电阻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 Via-First 方法中,TSV 在晶圆的器件侧形成, 然后进行键合和减薄处理。TSV 可以在一开始就引入 到器件流程中,这意味着热负载没有限制。Via-First 工 艺中掺杂了大量多晶硅,这让设备具有了在制造初期 集成 TSV 的能力。多晶硅允许使用高热负载,这在高压情况下是一个主要优势,因为它允许使用热氧化物 作为隔离材料。低电阻率是 TSV 填充材料的关键点之 一,在后端中其他材料如钨也可以用于 Via-First 方法。 

1.4 Via-Middle 工艺 

TSV 可以实现从有源侧到芯片背面的电连接,为 其提供最短的互连路径,并为最终的 3D 集成创造途 径。TSV 可以在 IC 制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而 Via-Middle 工艺应用在前端器件制造工艺(FEOL)之 后、后端器件制造工艺(BEOL)之前,可以实现高质 量、高可靠的三维互连。 

Tezzaron 是最早提出 Via-Middle 方法的人之一, 他演示了在 FEOL 处理之后实现埋入式 W-TSV 触 点,然后在 BEOL 中互连堆栈。2006 年,BEYNE提 出了 种使用铜 TSV 的 Via-Middle 方法和 种芯片 到芯片或芯片到晶圆的堆叠方法,被大多数半导体公 司作为三维集成流程的参考。2011 年,IMEC 在 300 mm 晶圆上推出了直径为 μm、深度为 50 μm、深宽比为 10的符合行业标准的 Via-Middle TSV 模块。2016 年,BEYNE进一步提出了直径为 μm、深度为 50 μ的 TSV 三维集成技术,同时提出了 种用于预 测设备应力影响的验证模型。多层三维模具堆叠组件 如图 所示,使用铜 TSV 作为微凸点,将芯片热压键 合(TCB)到模具正面的电镀微凸点上,并直接将其用 于 3D 芯片堆叠,可得到间距为 20 μm、直径为 μm、 深度为 50 μ的 层 TSV 堆叠组件。

Via-Middle 工艺的主要步骤如图 所示。它由光 刻、TSV 刻蚀、氧化层沉积、扩散阻挡层和种子层沉 积、TSV 镀铜和铜退火、CMP 组成。该技术已应用在 2.5D 及 3D 封装等多种高端封装领域。Xilinx 公司将 Via-Middle 技术应用在 FPGA 产品上,制作了具有数 千个节距为 45 μ微凸点的硅中介层测试芯片。硅中 介层厚度为 100 μm,通过节距为 180 μ的 C4 凸点 安装在尺寸为 42.5 mm×42.5 mm 的基板上,优化了 TSV 制造工艺步骤和安装在无铅微凸点 TSV 中介层 上的大型逻辑芯片的组装工艺,以及元件在有机衬底 上的组装方式,Xilinx 的 FPGA 产品芯片剖面图如图 6a)所示。美光公司使用 Via-Middle 型硅通孔和复杂 的键合封装技术构建DRAM 和逻辑存储器堆栈,增加 宽带,改善信号延迟,减小芯片尺寸,美光公司 HMC 产品示例如图 6b)所示。SK 海力士公司 通 过 Via-Middle 工 艺 制 备 了 8 GB 堆 叠 高 带 宽 内 存 (HBM),通过在 HBM DRAM 中配置直接存储端口和 各种逻辑测试单元,存储器能够在 Chip-on-Wafer CoW)水平上执行 TSV 故障修复,大大提高了测试的可靠性。

1.5 Via-Last 工艺 

最常见的 Via-Last TSV 集成流程与 Via-First TSV 和 Via-Middle TSV 集成流程类似,区别在于,Via-Last TSV 在键合晶圆平台上实现,图 7a)为 Via-Last 工 艺流程图。首先将晶圆与玻璃进行临时键合及整面减 薄,结合光刻工艺和干法刻蚀工艺制备直孔刻蚀形 貌,接着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绝缘层,以及采用干 法刻蚀完成氧化硅刻蚀,紧接着用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金属种子层,电镀填充硅通孔后,用化学机械抛光 除去表面金属,随后沉积金属种子层、光刻线路、整面 电镀、除去光阻和刻蚀金属种子层,从而形

成线路。此 流程的 个优点是 RDL 线宽 线间距与 Via-Last TSV 单点工艺无关,精细的 RDLμm/2 μm)仅受光 刻工艺和湿法刻蚀工艺的限制。然而,在临时键合晶 圆上进行 CMP 是本流程的一个挑战,文献[13]中有针 对性的讨论和分析。一个挑战是 CMP 后晶圆边缘的 铜残留物难以去除;另一个挑战是 TSV 图案使临时键 合晶圆上的 CMP 均匀性差。除此之外,其还存在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另一种 Via-Last TSV 流程可以单步完成 TSV 线 路,图 7b)是此流程的工艺流程图。这一流程中形 成金属种子层之前的流程与一般 Via-Last TSV 一致;在形成金属种子层之后,对线路进行光刻、整面电镀、 除去光阻和刻蚀金属种子层,一步形成线路。此流程 工艺简单,成本低,但是 RDL 线宽、线间距的工艺能力 有限(>5 μm)。通常,TSV 电镀铜时需要厚的金属种子 层,因此,在电镀铜完成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湿法 蚀刻来消除种子层。除非能够实现对湿法蚀刻工艺的 良好控制,否则在经过长时间湿法蚀刻后,当线宽、线 间距都 <5 μ时,线路可能会塌陷。 

另一种 BEOL 同样可以单步完成 TSV 线路,工艺 流程如图 7c)所示。首先将晶圆与玻璃进行临时键合 及整面减薄,然后结合化学气相沉积法、光刻工艺和 氧化硅刻蚀工艺制备具有线路图形的绝缘层,接着采 用光刻工艺、干法氧化硅刻蚀和干法硅刻蚀制备直孔 形貌,同时采用干法刻蚀完成氧化硅刻蚀,紧接着用 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金属种子层,电镀填充硅通孔后 用化学机械抛光消除表面金属,形成线路。这种集成 流程可以实现非常细的线宽和线间距,但是成本可能 很高。此外,这种 Via-Last TSV 流程还面临临时键合 晶圆上 CMP 不均匀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临时键合工 艺进行优化,需要特定的键合技术和键合胶来解决 在 CMP 中观察到的问题。 

还有一种替代 CMP 的 TSV 工艺流程,其具有以 下优点:1)可实现精细的 RDL 线宽、线间距(μm);2)不需要 CMP 工艺,因此对临时键合技术和键合胶 没有要求;3CMP 工艺被更便宜的湿法蚀刻工艺所取 代,因此成本较低。这种无 CMP 的流程与一般 Via-Last TSV 流程相似,其中 CMP 工艺被湿法蚀刻工 艺所取代,详细流程如图 7d)所示。TSV 深孔电镀后, 由湿法蚀刻工艺取代 CMP 消除铜覆盖层和铜 钛 PVD 种子层,然后进行铜退火,并形成 RDL。采用湿 法蚀刻工艺代替 CMP,工具和材料成本可降低约 8%。这使其成为更具成本效益的 Via-Last TSV 集成流程 之一,与 TSV 和 RDL 单步电镀流程相当。此外,因为 用于 RDL 电镀的铜种子层更薄,此种无 CMP 的 Via-Last TSV 集成流程还可以形成精细的铜 RDL 线 宽、线间距(μm)。

TSV 填充金属有 种方式:完全填充、侧壁填充 和半填充。完全填充 TSV RDL 如图 8a)所示,适用于 高密度 TSV 应用;半填充 TSV RDL 如图 8b)所示, 在一些研究中有提到。侧壁填充 TSV RDL 如图 c)所示,在 TSV 侧壁覆盖 层线路,可用于线路相对 不密集的情况。 

综上所述,基于 TSV 工艺在整个芯片制造流程中 的相对位置,主流的 TSV 工艺可分为 Via-Middle 和 Via-Last 2 条路线。Via-Middle 是目前主流 IC 工厂加 工 TSV 选用的集成方案,主要应用于包括 TSV 转接 板和预埋 TSV 的芯片。而在 Via-Last 型集成方案下, TSV 在所有芯片制造工艺之后进行,其可以从背面加 工也可从正面加工,目前产业界主要是从背面加工 TSV,与正面焊盘直接形成电互连通道。其最典型的产 品应用是 CMOS 图像传感器(CIS)。 


2
TSV 单元工艺

2.1 TSV 刻蚀技术 

硅刻蚀起源于 MEMS 新产品开发需求,因其气体解离程度很高,又被称为深度反应离子刻蚀(DRIE)。 

最常用的 DRIE 工艺被称为“博世”工艺。该工 艺交替使用短步骤的六氟化硫(SF6 )等离子体来快速 且各向同性地消除硅、短步骤的八氟环丁烷(C4F8 )等离子体沉积来保护侧壁。在用 SF6 进行下个刻蚀步骤 的第一步时,聚合物层将在特征底部被移除。由于使用“F”自由基进行硅刻蚀,该工艺能提供非常高的刻 蚀选择比和蚀刻速率。除了 SF6 和 C4F8 以外,硅刻蚀过程的因素如偏置比频率、压强、气流量、温度和占空比 等参数,也会影响刻蚀形貌。 

由于 TSV 的深度为 50~300 μm,即使刻蚀速率高 达 10 μm/min, 300 μ的 TSV 也需要 30 min 才能完 全刻蚀。因此,使用基于氟化学反应的等离子驱动器, 有利于相对快速地完成硅刻蚀,制备垂直硅通孔;当 然,如果制造过程过于激进,硅通孔的形貌会受到显 著影响,出现明显缺陷。常见的硅刻蚀侧壁缺陷为粗糙度大、硅缺口(Notch)和“微草”,这些缺陷会直接影响 TSV 集成的电性表现。 

在 TSV 中,粗糙的扇形轮廓会给后续的金属填充带来问题。轮廓角度和侧壁表面粗糙度在大多数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硅刻蚀用于硅模具制造时,扇贝锯齿形轮廓会造成脱模困难,所以制备平滑的直孔形貌对于硅刻蚀应用非常重要。为了尽量减小直孔侧壁的扇形锯齿轮廓,制备垂直且光滑的通孔,有研究尝试在干刻蚀后用氢氧化钾(KOH)和异丙醇(IPA)进行湿刻蚀以促使表面平滑,降低侧壁粗糙度,但此工艺较 复杂,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干法刻蚀步骤中加入氧气 也可以促使表面更光滑,但会降低刻蚀的选择性。传统的刻蚀工艺配方会产生 100~200 nm 的侧壁扇贝锯齿。对刻蚀过程进行优化,以牺牲侧壁轮廓角度为 代价来减少钝化时间,侧壁纹波可达到 10 nm 左右,但 是此时硅形貌属于斜孔。刻蚀速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降低(负载效应),沟槽侧壁上部的扇贝比下部的扇贝更深、间距更远,也就是说,表面粗糙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硅通孔刻蚀时,采用稳态一步法去完成第一部分刻蚀,然后采用时间复用法刻蚀到最终深度,以减少沟槽侧壁粗糙度。然而,用这种方法制成的 TSV 刻蚀形貌有 种工艺之间的明显过渡,如图 所示。

扇贝锯齿轮廓与许多工艺参数相关。研究发现, 在保持通孔垂直的前提下,当过程控制良好时,扇贝 剖面上的峰谷距离可在 50 nm 左右;同时发现功率与 压力的比值对扇贝的形状有重大影响,二者比值越 大,扇贝的外形越光滑;另外,合理使用 C4F8 沉积保护 层可以有效降低侧壁粗糙度。为了抑制侧壁扇贝锯齿 的产生,刻蚀和钝化周期通常只维持几秒钟(约 3~5 s)。由于停留时间短,循环步骤会导致气体在转变过程中 发生重叠和混合。人们认为,等离子体环境中的这种 气体混合会促进副产物聚合。然而,这种气体的混合 可能会使通过改变刻蚀和钝化周期控制轮廓变得困 难。因此,有时在刻蚀和钝化步骤之间会引入第 个 步骤以完全排出反应物气体。实践证明,添加第 步 有利于控制刻蚀形貌。刻蚀轮廓随着沟槽深度或纵横 比的变化而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实用方法是创建 个多步骤工艺配方,根据深度改变偏置功率或直流偏 置电压。直流偏置电压随着刻蚀步骤时间的变化可以 改善整体轮廓,但不同步骤之间的轮廓可能存在明显 的过渡,因此,增加更多的步骤或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直流偏置电压可以获得更平滑的轮廓。

Notch 缺口是直孔刻蚀中常见的现象,缺口指的 是由于电荷积累在硅与下垫层的边界上产生的特殊 横向刻蚀,它只发生在硅下面有介电层的地方。最初, 在 MEMS 制造的绝缘体结构上刻蚀硅时可以观察到 Notch 缺口,其中绝缘体层分布在晶圆的背面。在某些 硅通孔应用中,刻蚀停止层通常是 SiO2 或 SiN,被用 于防止冷却氦泄漏,但在晶圆刻蚀时可能会引入 Notch 缺口。当存在显著的微加载时,缺口会变得更加 严重,由于加载效果需要适度的过度刻蚀,在刻蚀停 止暴露后会继续刻蚀一段时间,以允许完全清除整个 晶圆上的硅。防止产生过大缺口的第 种方法是在过 刻蚀期间通过增加沉积步骤的长度来增加聚合物的 厚度;第 种方法是增加离子刻蚀机的真空腔室压力, 当压力增加时,离子能量降低,导致聚合物的溅射率低,从而减小了缺口的尺寸;还有一种方法是调整等 离子刻蚀机的电极功率,将加载功率从连续式改为分 段的间歇式或瞬时的脉冲式,当加载功率不连续时, 在有功率段硅通孔内发生离子电荷反应,无功率段硅 通孔内离子电荷消散,从而有效控制了硅通孔内的离 子电荷,最终有效控制硅通孔的底部缺口。 

微草是刻蚀后在底部表面残留的聚合物形成的 硅微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增加偏置功率消除基 础聚合物;但增加偏置功率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较高的偏置功率可能会破坏侧壁上的钝化层,在侧壁 上形成瓶状形貌。另外,通过增加刻蚀步骤时长也可 以控制微草问题。其他可以减少微草的参数包括温 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功率和压力。当温度较低 (-10 )时,钝化层沉积速率高,刻蚀速率低,可能产 生微草,而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微草的清除。由于钝化 层沉积程度的不同,微草也会受到特征尺寸或长宽比 的影响。小开口孔型由于孔底较难沉积钝化层,发生 微草的可能性较小;大开口孔型由于孔底容易沉积钝化层,极易发生微草现象。 

除了侧壁缺陷以外,文献[24]报道了 种在 TSV 刻蚀过程中造成硅侧壁和表面缺陷的机制:第 种是 由于在钝化步骤和刻蚀步骤之间的过渡阶段残留的聚合气体的参与,形成的向下的表面缺陷;第 种是由 于刻蚀剂攻击硅和侧壁聚合物之间的界面,形成的向 上的表面缺陷(虽然侧壁聚合物的厚度足以保护硅表 面,但如果不及时将刻蚀步骤切换到钝化步骤,则表 面会不可能避免地产生缺陷);第 种是通过硅各向同 性刻蚀,由于不良的聚合物沉积或侧壁聚合物内部的 空隙形成的海绵状表面缺陷。这 种表面缺陷被认为 是影响 TSV 集成和封装可靠性问题的主要因素。 

2.2 TSV 侧壁绝缘技术 

TSV 侧壁需要绝缘,防止金属和硅之间发生短路,这对器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TSV 的 介电绝缘层需要良好的台阶覆盖和均匀性,以保证高 击穿电压、低漏电流、不开裂、低应力和工艺温度相容 性。TSV 中金属与硅之间的电绝缘层的制备采用了不同的工艺。由于 SiO2 易于在硅表面沉积而被广泛用作 绝缘体,许多氧化过程如热氧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亚大气化学气相沉积(SACVD) 已经被广泛研究。由于在低压和低沉积速率下分子平 均自由程增加,热氧化工艺和 SACVD 工艺提供了非 常高的步骤覆盖率和一致性。然而,这 种方法有一 些明显的缺点。热氧化工艺在 700~1 100 高温下进 行,台阶覆盖率 100%SACVD 采用 O3/TEOS 在 400 ℃ 下沉积 SiO2,工艺温度比热氧化工艺稍低,台阶覆盖 率大概 50%,然而由于 MEMS 和 CMOS 等器件中使 用的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较高的温度可能 导致额外的应力及损伤,无法采用高温工艺;另外, Via-Last TSV 使用临时键合技术,而临时胶的耐温性 约为 200 ;因此,热氧化工艺和 SACVD 工艺无法应 用于 Via-Last TSV 工艺中。另外,SACVD 工艺沉积 SiO2 的速率低,氧化膜通常存在拉伸应力,不利于器 件的可靠性。PECVD TEOS 工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